棗莊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峰
聚焦棗莊新舊動能轉換
聚力打造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區
凝心抒寫棗莊新舊動能轉換新篇章
歡迎收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新媒體訪談”,我是主持人真真,“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新媒體訪談”是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辦公室指導,山東省政府網和齊魯網聯合主辦,通過新媒體渠道,全方位宣傳報道我省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方面的新舉措新成果。如果網友有什么問題或者好的建議,都可以參與到訪談中來,您可以在齊魯網、閃電新聞客戶端隨時和我們交流。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棗莊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峰。李市長您好! 首先和廣大觀眾和網友打個招呼吧。
主持人好,廣大觀眾好!
咱們都知道棗莊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多年來煤炭水泥是主產業。在棗莊新舊動能的對比非常明顯。現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部署,提出改變傳統的資源擴張型經濟增長模式,作為市長,是不是也感到“壓力山大”?
有壓力,棗莊建市60多年來,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形成了以煤炭、水泥“一黑一灰”為主導的工業結構。但是現在,隨著能源需求結構的調整、生態環保要求的提高,傳統的經濟增長動能喪失生機,發展中的“短板”逐步顯現。僅從產業結構來看,全市31個工業類行業中,21個為傳統行業;全市納稅前50強企業中,煤炭、水泥等資源型企業仍占一半左右。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就會青黃不接,就會出現“空擋”“斷擋”而不是“換擋”。因此,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對棗莊而言,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既是現實選擇,更是唯一出路。
也就是說咱們棗莊目前的31個行業中,舊動能占多數,新動能比例還是偏少。那么,如何做到由傳統動能向新動能轉換?
棗莊要擺脫過度依賴資源發展的路子,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瞄準發展短板,落實省里提出的“四新促四化實現四提”。前段時間,我們圍繞“為何轉”“怎么轉”“轉得快”“轉得穩”等問題,通過深入調研,初步明確了“一三五”的工作路徑。“一”就是一個目標定位:全力打造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轉型示范區。這個目標定位符合棗莊轉型發展的實際,體現了棗莊的特色,也得到了省里的充分認可。“三”就是激活供給側“創新、改革、開放”三大動力引擎,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持續、穩定、強勁、綠色的“混合動力”。“五”就是做好五篇提升文章,即傳統產業提質效、新興產業提規模、跨界融合提潛能、企業培育提速度、品牌高端提價值。
這幾大措施的成效如何?具體體現在經濟上是什么樣呢?咱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
初步核算并經省統計局核定,上半年,棗莊生產總值實現1160.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增速與一季度持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72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610.64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466.37億元,增長9.0%。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2%;第二產業為52.6%;第三產業為40.2%。
通過這個視頻我發現,新舊動能轉換幾大措施取得的成果,在棗莊的經濟結構中有一個明顯的體現,比如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明顯。下一步,我們在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上是不是還要注入更多的活力?
對,主要是創新能力要加強,以此帶動二三產業發展。長期以來,棗莊創新發展的基礎相對薄弱,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明顯,原創性技術成果少,科研成果的引進與轉化層次不高,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要實現跨越追趕、彎道超車,必須借勢、借智、借力發展。我們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理念,把創新驅動作為第一動力,把深化產學研合作作為突破口,先后與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20多家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依靠引進外部創新資源,激發創新內生動力。目前,全市產學研合作平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到14個,擁有省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博士工作站32個。
具體工作中,我們主要抓了兩個方面的創新載體建設:一是集中資源規劃建設魯南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區。前段時間,我們著眼搭建載體、筑巢引鳳,在新城南部規劃了15平方公里的魯南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區,統籌布局棗莊學院新校區、浙大工研院、北中醫醫養結合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重點項目,力求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的先行區、樣板區。像浙江大學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項目,該院是浙大“十三五”規劃中全國布局的最后一個,也是浙大9個工研院中參與團隊最多的。目前已經掛牌運營,1萬平方米辦公用房和12套專家公寓投入使用,第一批8家研發中心、50人的研發團隊已經進駐,正在為我市智能制造、大數據、鋰電等產業制定發展規劃;16家由博導團隊牽頭的公司完成注冊,與13家企業單位開展技術研發合作。到2020年,工研院計劃建成10個以上研發中心,培育1到2家國家級研究機構,年實現科技轉化產值20億元以上。這對提升我市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像棗莊學院新校區項目,占地近2000畝,目前正在編制概念性規劃,年內要開工建設。學校建成后,連同周邊的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圖書大廈、互聯網小鎮等項目,共同構成我市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作為“中華科圣”墨子、“工匠祖師”魯班、“造車鼻祖”奚仲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故鄉,我們將深入挖掘好棗莊的歷史文化符號,發揮好這一優勢,辦好墨子文化節、魯班文化節、國際石榴大會等重要節會,叫響臺兒莊大戰、鐵道游擊隊等文化品牌,帶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二是重點抓了各類經濟園區的改革創新發展。目前棗莊擁有國家級高新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個、各類特色產業園區12個,滕州經濟開發區正在積極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動、多點支撐、特色互補的園區發展格局。下一步,我們將賦予開發區更加自主的發展權限,積極推行市場化管理、公司化運作,鼓勵各個園區依托優勢產業、重點企業,按照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引進更多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更多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為提升園區內涵、壯大園區實力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大力推進科技金融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主渠道。積極引進創業種子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鼓勵銀行機構設立科技支行,大力推進企業股改上市,切實解決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難題。近年來,我們下大力氣抓企業上市工作,2015年以來每年有1家企業在A股上市。像豐元化學這家企業,去年7月成功上市后,通過在資本市場融資,新上3個項目,總投資25億元,實現了滾動式發展。我們的階段性目標是通過努力,實現上市企業縣域全覆蓋,打造一批標桿企業,切實發揮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節目進行到現在很多市民發來視頻,想和您互動一下,我們看一下說了什么?
我明年大學畢業,想回棗莊發展,可是棗莊的傳統產業多,而我的專業是電子互聯網相關,不知道家鄉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上是什么情況,對人才引進又有什么政策?
我了解到棗莊市以企業和項目為載體,不斷壯大新興產業規模,這位大學畢業生想回家鄉發展,棗莊的新興產業是什么現狀?
首先,非常歡迎這位同學畢業之后回棗莊發展,家鄉永遠對你敞開懷抱。經過近年來的深耕厚植,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鋰電、大數據、醫藥、光纖、節能環保等一批產業基地。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2家,產值同比增長17.5%。我們的做法主要是兩條:一是新技術引領,把前沿技術轉化為高端產品,增強產業競爭力。二是大項目帶動,力求通過新上一個大項目、好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快速發展。比如,中材鋰電池隔膜。該項目總投資超過40億元,投資強度近2000萬元,是我市單體投資和畝均投資最高的項目。計劃分三期建設,共新上12條鋰電池隔膜和涂覆膜生產線,達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利稅8億元,安置1100人就業。目前,一期已經試生產,8月30日中材集團專門舉行了試生產推介會,下一步還將追加一倍投資新上二期生產線。項目采用中材科技自主研究開發的生產技術,產品性能達到甚至超過國外進口產品。比如,魯南大數據中心。大數據產業兩年前在棗莊還是空白,我們積極爭取被確立為山東省內繼濟南、青島之后的互聯網一級主干節點城市的機遇,規劃建設了魯南大數據中心。總投資25億元,初期規劃面積180畝,建設機柜8000個,建設標準、機柜容量均達到領先水平。目前一期項目已完工,聯通、電信公司已整體遷入,移動公司將于近期入駐,并與阿里巴巴、百度、中興通訊、浪潮等互聯網企業達成合作協議,為“智慧產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結合“智慧棗莊”建設需要,首批32個業務系統、89個市直單位網站已全部遷入,“一個中心、六大平臺、十六朵云”的“云上棗莊”框架初步形成,實現了政用、商用、民用的有機融合。下一步,我們將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產業的重要機遇,以魯南大數據中心為載體,推動大數據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深度融合,建設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服務中心等項目,全力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和區域性信息樞紐。
嗯,李市長,剛才網友提到的人才引進問題,咱們棗莊有什么舉措?
感謝大家對棗莊發展的關注,先說一下人才方面的舉措。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當前全國各地的人才爭奪戰日益激烈。為此,我市積極實施“四個一”行動,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棗莊創業發展,努力打造魯南人才集聚中心。“四個一”行動,即“一圈”,就是打造“2.5小時引智圈”。以高鐵2.5小時覆蓋區域為重點,柔性引進周末專家、假期專家等,全力支持以技術入股等形式與企業開展合作,充分調動企業和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一院”,就是推進千人專家棗莊產業研究院建設。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團隊牽頭組建研究院,盡快再引進一批千人計劃專家。“一工程”,就是實施棗莊英才集聚工程。按照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學術創新三個類別,面向海內外引進培養100名左右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引進培養一批泰山學者和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目前,已連續兩年認定表彰“棗莊英才”,累計獎勵引導扶持資金3000萬元,發揮了很好的正向激勵作用。“一機制”,就是形成一套人才引進、培養、認定、管理、使用和服務的有效機制,建立以能力、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建設一批“拎包入住”式專家公寓,實現“筑巢引鳳”。精準對接引進海外人才,促進棗莊籍人才回流,著力打造“智匯棗莊”品牌。比如,我們依托棗莊中醫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采取托管共建模式,組建北中醫第四臨床醫學院,不僅引來了專家名醫,也帶來了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才效益的多贏。現在,每個星期都有十幾名全國知名專家來棗莊坐診,讓棗莊市民和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來自京城的優質醫療資源。今年上半年門診人次同比增長30%,市外就醫者增長120%,業務收入較托管前實現了倍增。在此基礎上雙方合作持續深化,近期重點推動北中醫國際中醫健康研究院、百草園等項目建設,將帶動醫療、養生、旅游、國際交流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現在我們來連線一下正在棗莊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記者***,看看針對新舊動能轉換,咱們棗莊人民都關心什么,又有什么問題想問,好的,給我們介紹一下您那邊的情況。
好的,主持人你好,我現在是在棗莊12345市民服務大廳,對棗莊的發展,咱們棗莊市民非常關心。主要有幾大類,一個是環境,希望通過新舊動能轉換讓棗莊更干凈更美麗。另外就是工作的問題,市民覺得棗莊在轉型的過程中,一些煤炭企業受到沖擊,職工待遇都受到影響。職工想了解這些企業將來如何發展,自己的工作會不會受到影響?第三就是人才方面,有的市民提到,實現創新發展,根本的還要有人才作支撐,棗莊市在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當然也有市民提出棗莊在旅游上打造了臺兒莊古城,下一步在旅游業發展上還有哪些思路?
人才的問題其實剛才已經解答了,剛才在連線中還有市民關注,咱們棗莊的傳統煤炭行業將來會如何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沖擊,會不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和生活?據了解,目前棗莊的傳統產業仍然占主導地位,亟需通過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方面咱們是怎么考慮的?
棗莊有130多年的工業歷程,形成了比較齊全的產業門類,這是我市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改造提升好了就是優勢產業、就是新興產業,是財富而不是“包袱”。近年來,我們圍繞化工、機床、紡織、煤電等傳統產業,不斷探索和豐富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通過引進掌握前沿技術的大型企業和高端人才,助推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整合重組、產業鏈延伸,加快“產業智慧化”,實現“老樹發新枝”。目前,全市在建工業技改項目292個,計劃投資441億元,這是我市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希望所在。 比如煤化工產業,主要依托滕州魯南高科技化工園、薛城循環經濟產業園,把產業鏈條從甲醇、煤焦油向烯烴、醋酸、煤基新材料等下游延伸,目前形成了11個產業鏈條。作為我市煤化工產業的龍頭項目,一期總投資74億元的聯泓新材料,通過與中科院合作,實現了甲醇制烯烴技術產業化,成為全國新型煤化工行業領軍企業。近期,中科院和聯想控股聯合,要在原有項目的基礎上,由國科控股組建一個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把全國的技術力量集中到棗莊;打造一個化工新材料研發中試基地,計劃將中科院下屬14家化工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在該基地進行轉化;設立一個30億元的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全力把產業做大做強。通過實施一個聯盟、一個基地、一個基金“三個一”工程,棗莊有望搶占全國煤基新材料產業的制高點。 比如機床產業,我市機床相關產品有六大類、600多個品種,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值超過700億元。但是,產品的檔次不高、附加值低,重復、分散、低水平的生產模式嚴重制約了產業的轉型升級。針對這一現狀,我們主動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歷時3年研制出我國首臺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專用陣列機床,該機床產業化基地已落戶棗莊,建成后年產各類陣列機床600臺,可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30萬個,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2億元、利稅6億元。以此為依托,成立了“棗莊北航機床創新研究院”,目前設備采購、科研人員招聘等正有序進行。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引進智能裝配機器人系統技術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廠房改造、訂購部分設備,預計10月份試生產。同時,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加快向人工智能、機器人、制造服務業等領域拓展,擴大“全國中小機床之都”的影響力。
最后,請您簡要談一下對棗莊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有哪些期許。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長期工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久久為功。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統領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畫出地形圖、路線圖、施工圖,用“釘釘子”的精神一件一件抓推進、抓落實,以發展的“加速度”爭先進位、加快趕超。同時,我們將切實增強責任擔當,統籌抓好安全生產、生態環保、信訪維穩、金融風險防控、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有力保障,為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實現山東“由大到強”“走在前列”做出棗莊應有的貢獻。
時間關系,本次訪談到此結束,非常感謝李市長帶給我們的權威解讀!感謝大家的收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新媒體訪談”,咱們下期節目再會。